1943年王近山随手消灭120名日军,清点战利品时战士困惑:枪呢?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09:59 点击次数:731943年秋天的一个清晨,王近山的部队刚刚在洪洞县短暂休整。
就在他们准备继续赶往延安保卫首长安全时,突然传来了一则消息:有一队鬼子正在临汾一带为非作歹,烧杀抢掠,百姓们苦不堪言。
王近山一听,脸色瞬间阴沉下来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——要为老百姓讨回公道。
可就在战士们准备出发时,一个干部小心提醒他:“临行前,陈赓司令可特地叮嘱过,别恋战啊!”
图片
陈赓对王近山的作风再了解不过,他这“王疯子”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,打仗冲在最前头,爱打硬仗狠仗,常常违背上级命令。可这次任务非同小可,是去保护首长的,哪能出一点差池?
王近山皱眉沉思了一会儿,沉声说道:“那就速战速决!”这话一出,他立刻布置伏击战。没办法,看到鬼子对百姓如此残忍,他实在忍不了。
图片
当晚,王近山的部队悄然潜入韩略村西南的一处山谷,这是个伏击的好地方,两侧土山高耸,易守难攻。天刚亮,战士们就按兵不动,躲在山林中等待敌人上钩。
图片
大约八点钟,远处传来车辆的轰鸣声,一队鬼子朝他们埋伏的方向驶来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伙鬼子竟然像仪仗队一样,走得整整齐齐,还时不时对着远方用机枪扫射几发。王近山盯着他们,眉头微皱,直觉告诉他这还不是时候。
“老鼠拉铁锹,大头在后头。”他沉稳地按捺住手下,等着真正的大鱼上钩。又过了一会儿,第二批鬼子也从他们眼前走过,几名战士忍不住想要动手,但王近山仍旧让大家按兵不动。
时间一点点过去,直到次日上午,终于,一辆装甲车出现在山谷。王近山眼中闪过一丝冷笑,知道时机到了。他低喝一声:“杀!”
图片
早已等得迫不及待的战士们扔出了手榴弹。轰然巨响中,鬼子的先头部队瞬间被炸得七零八落,装甲车被炸毁,车上的鬼子更是措手不及。随着爆炸声,敌人乱作一团,战士们乘势冲杀上去。
王近山指挥战士们分批次发起进攻,先是六连出击,抢占制高点,用机枪扫射,瞬间打倒十几名鬼子。剩下的日军慌忙躲进装甲车企图逃跑,但此时出口早已被九连封锁,鬼子如同瓮中之鳖。
图片
眼看敌人无处可逃,王近山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白刃战,兵刃碰撞的声音响彻山谷。短短三个小时,战斗结束,日军被彻底消灭,约有120名日本军官倒在了这片土地上。
图片
战斗结束后,王近山的战士们开始清点战利品。然而,不久后,有人困惑地说道:“奇怪,这些鬼子身上怎么没带枪啊?”的确,除了少数几支步枪,大部分鬼子只携带了军刀,这与他们预期中装备精良的日军完全不同。
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有人不禁发问。
王近山闻言,眉头微皱。紧接着,侦察兵的报告揭开了谜团:这些日军根本不是普通的作战部队,而是一批来观摩战场的高级军官!
图片
原来,负责华北地区的日本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,早前提出了“铁滚扫荡”战术,试图通过大规模围剿打击抗日根据地。为显示他对局势的“控制”,冈村宁次特意邀请了百余名日军高级军官前来观摩战况,夸口说要展示“铁滚扫荡”的威力,顺便炫耀一下他们所谓的战术成果。
图片
这些军官大多是来“凑热闹”的,谁会想到竟然半路撞上了王近山这个“疯子”。鬼子们穿着整齐的军装,带着军刀,威风凛凛地准备看场“好戏”,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场地狱般的伏击。
图片
事实证明,王近山的谨慎和果断救了战士们。假如他一开始就按捺不住,贸然出击,可能会错失时机。而他耐心等待,终于让这批日军高级军官自投罗网。
战士们纷纷庆幸不已,大家都明白,抓住这次机会,不仅给冈村宁次一个沉重的打击,还避免了更多老百姓的惨遭毒手。
冈村宁次得知此事后,气得暴跳如雷,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要“剿灭”王近山的16团。然而,冈村宁次的疯狂反扑最终也是徒劳无功,16团顺利撤离,并成功保护了延安首长的安全。
图片
战斗结束后,陈赓得知这一事件,不但没有责罚王近山,反而赞许地对他说:“真是好样的。”随后,刘伯承也夸赞王近山:“一人投命,足惧万夫。”
多年后,王近山的故事在军中广为流传,他在战场上的勇猛和果敢,成了后来许多战士的学习榜样。他的传奇经历,也为后来小说《亮剑》的主人公李云龙提供了灵感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